“冷泡以1:100茶水比静置半小时,清甜鲜爽;盏泡则以85℃至90℃热水舒展茶叶,茶汤柔顺……”近日,扬州2025年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茶香袅袅,在瘦西湖畔的泊心园清茶馆,展示的绿杨春茶多种泡法吸引众人驻足围观。一旁,扬州市绿杨春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费远香正现场杀青,手掌翻飞间,茶叶逐渐紧实扁平,茶香漫溢,千年茶韵与现代匠心在此交融。
北宋时期,扬州已是茶事兴盛之地,“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”体现了扬州人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,其早茶文化深植于城市血脉。千年传承的绿杨春茶,以“形如新柳、色泽翠绿、汤色清澈、香气高雅”闻名。当天的大会,几十家扬州茶企和国内专家们就“绿杨春”茶在品类革新、企业智改、文旅共生以及文化拓展方面如何奏响新时代的“茶业变奏曲”进行深入交流。
新品“破圈”,老茶玩出新花样。去年9月成立的扬州平山堂茶业有限公司,当天展出了以绿杨春茶为原料制作的特调茶、鲜乳茶、茶敷贴等创新产品,通过打造更多新消费场景让茶香触达多元人群。一壶现泡的“绿杨春雪”茶迅速俘获与会者的味蕾,扬州聚源春茶叶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介绍,此款茶叶是将绿杨春茶与经多次窨制,鲜灵持久的花香深受年轻人追捧。“通过跨界工艺,企业现在也开始尝试生产白茶,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。”95后李韵蕾师从“扬州黄茶”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居敏已有9年,如今专注于黄茶茶俗推广,“用绿杨春茶原料做黄茶虽不多见,但黄茶相对绿茶,口味醇和、更甜润。虽然我们每年就生产几百斤,但也是对扬州茶品类的有益补充。”
科技赋能,茶企用上智慧生产线万亩的茶叶种植面积,决定了绿杨春茶要从茶园精细管理和科技数字化生产入手,走“小而精”路线,确保茶叶精品品质与产量稳定。“茶三代”杨青桐告诉记者,去年仪征农投投入1000万元引入数字化制茶生产线,运用物联网、传感器等技术,对制茶进行全流程精准把控。杨青桐说,“好的原料加上好的工艺,消除了因人工经验差异而导致的品质波动,生产效率也更高。”
文旅融合,茶企做成“诗文章”。4月11日,捺山茶加工体验馆正式投入运营,该馆集制茶技艺展示、茶文化体验、农业观光于一体,迅速成为扬州茶旅融合发展新的“网红打卡地”。而仪征桃源春茶厂依托非遗工坊,开展采茶、制茶、品茶全流程茶研学活动,为企业品牌持续“引流”。当天大会上,扬州市绿杨春茶叶协会与冶春茶社、趣园茶社就扬州早茶项目签约合作。未来,扬州将依托文旅资源,结合瘦西湖、扬州早茶等推动茶旅融合,打造茶文化体验园和相关文旅项目。
如今在扬州,2万多名茶农以茶为业,近百家茶企扎根乡村,“绿杨春”品牌价值超14亿元。省茶叶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王润贤表示,尽管扬州茶产业规模尚小,但通过精耕细作,有望从地方小众名茶发展成为中国茶特色产业。“让‘品绿杨春茶,吃扬州早点’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符号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